有消息稱富士康“2013年3月15日,被蘋果公司退回500萬部手機,原因在于外觀不符合標準或者是出現功能不良的問題。”富士康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者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質量不合格的蘋果手機總數甚至高達800萬部。
按照蘋果手機“重工”(即重新生產出來,還用原來機器的部分原件)每臺約200元的人工成本核算,僅上述500萬~800萬部不合格iPhone一經重新處理,鴻海(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317.TW,大陸俗稱“富士康”))就需要支付10億~16億元的額外成本。這意味著,2012年,鴻海內部負責iPhone代工的iDPBG(數位產品事業群)2/3的利潤將付諸東流。鐘依華(富士康原總經理)已經意識到了iDPBG的兩大管理問題——不良率過高、產品質量控制存在疏漏。
iDPBG雖然是富士康內部的子事業群,卻也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公司注冊名為富泰華工業(深圳)有限公司(下稱“富泰華”)。
富泰華于2002年4月成立,原本主要是代工桌上型計算機、MP3、計算機主機板等產品,但隨著蘋果的崛起,專注于代工蘋果產品 。像蘋果音響、iMac由其DSD部門負責,蘋果筆記本電腦在富士康深圳龍華園區整個D棟區生產,iPhone則由富泰華位于深圳觀瀾園區、鄭州園區、還有太原園區D1~D4棟的部門代工。
出于業務需要,富士康在太原并不用鴻海名號,而是注冊為鴻富錦工業太原有限公司(下稱“鴻富錦”)。基于此,富泰華太原子公司也就掛到了鴻富錦名下。
“這其實不是富泰華第一次遭遇產品不良問題。”上述知情人士說,2010年8月27日,富士康就曾因為產品的出貨良率達不到蘋果公司的標準而向后者賠償8億元:“數量不清楚,應該不少, 具體多少無法統計。”
而這次,經過鐘成裕的“吵架”和與蘋果的協商,蘋果公司沒有就3月15日的“退貨”要求賠償。但由于每部手機“重工”的人力成本就高達200元, 還不包括其他換部件的費用,富泰華因此將至少額外支出10億~16億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以垂直整合、快速海量出貨而聞名的富士康,時隔兩年再次出現因產品的出貨良率達不到蘋果公司的標準而“重工”?
在上述知情者看來,富泰華發展過快、管理跟不上是關鍵。在蘋果產品的熱銷面前,富泰華也開始了“大躍進”。
2010年前后,負責代工生產iPad平板電腦的iDSBG(創新數位系統事業群)從iDPBG分離出去。彼時,iPhone、iPad等蘋果產品正受到全球消費者的熱捧。作為代工最核心的生產線,iDSBG、iDPBG都大力擴產線、招人手。
“那時候升職很容易,但問題是蘿卜快了不洗泥,對這些從生產線成長起來的干部而言,生產線快速擴張帶來的 管理水平是這些‘小年輕們’的大考驗。”上述知情者透露。
但更關鍵的是,2010年6月之前,富士康內部的稽核及QC(質量控制)部門權力極大。彼時,稽核部門只要發現產線員工不符合操作流程甚至是工作時說話,都有極大的權力影響該生產線的績效考核,最終反映在工資收入上。
也正是這些有點不近人情的“嚴苛”管理,導致富士康常被外界稱之為“血汗工廠”。而2010年上半年爆發的一系列員工“墜樓”事件,讓此前的管理系統有了“漏洞”。
“稽核及QC部門一向權力極大,但那是以前, 現在不同了。自從2010年員工跳樓公司要承受各種壓力,稽核工作就開始不那么嚴格了。”上述知情者表示,富士康的品質流程不是全檢,而是抽檢。但在公司快速擴大過程中,各種管理問題層出不窮。
由于產品不良導致退貨,對于每個生產/加工的企業來說都是很頭疼的問題。不難看出,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不光要重速度、重量,面對市場巨大的競爭力,更要重視產品的質量,品質才是企業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