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在農村,棄考成為一個令人痛心的現象。農村學生要祛除“讀書無用”的認識,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鄉鎮高中升學率低,上好大學難,農村孩子花大幾萬乃至十多萬元讀一個“一般大學”,到時候就業沒有保障,倒不如早一點打工。農村學子放棄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來越窄,必然導致一代窮世代窮的結局。對此,近日《人民日報》刊文認為,農村孩子不愿躍“龍門”,癥結在于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競爭不公平。農村孩子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
按照該文觀點,似乎實現了城鄉教育資源均衡,農村中學升學率普遍提高,大部分學生都能考上“好大學”,就能改變階層固化、一代窮世代窮的社會狀況。而實際情況是,隨著高校的普遍升格和擴招,中學的“升學率”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一些生源不足的高職院校、民辦高校,近乎“零門檻”進入。在農村,一些高考成績不佳的學生同時被眾多高校“錄取”,已經不是稀奇事。
至于讓大部分農村孩子考上“好大學”,這還是一個需要漫長時間才能實現的夢。我國大學畢竟還是精英教育,名校資源還非常有限。以筆者所在省份為例,今年高考報名人數為37萬,而一本錄取數量僅有兩萬多人,絕大多數考生不能進入“好大學”。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能夠進入常青藤大學讀書并順利畢業,也是一件非常艱難和奢侈的事情。
當前農村中學學生棄考,關鍵是“讀書無用”現狀使然。所謂“無用”,就是就業困難,即使勉強能夠就業,工資水平低,還不如不上大學直接去打工來得實惠。前段時間引起輿論關注的官二代坐直升飛機升官和蘿卜招聘等現象,都折射出當前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困境——升學考學生、就業考家長的現實,已經令那些無背景、少關系的家庭望而卻步,繼而影響這些家庭孩子讀書升學的熱情。加之大學期間不菲的學費和生活費,更讓經濟拮據的農村家庭學生感覺上大學“不劃算”。
筆者并非否定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筆者要強調的是,把農村學生棄考的癥結歸于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其思路還停留在“讓更多農村孩子考上名校”的模式上。而以“名校升學率”的標準來考評教育,其結果必然會導致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當前,即使同在一個城市,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極度失衡,原因正在于此。所以,為讓更多農村考上“好大學”而追求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的思路,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能夠考上“好大學”的學生終究是少數,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況“好”的標準總是在隨著競爭激烈程度而變化。要讓農村學生積極上進并考入適合自己的大學,當務之急是要祛除在農村盛行的“讀書無用”認識,也就是要讓沒有背景的貧寒家庭學子能夠順利就業,并且就業后在工資待遇和社會保障方面都能夠“物有所值”,以此確保弱勢群體有一個能夠通過自己的勤勞智慧實現階層上移的通道。隨著高等教育的越來越大眾化,以公平就業和勞動權利的保障來打破階層固化顯得尤為重要。